日期:2025-07-31 05:30:23
日期:2025-07-31 05:30:23
7月28日晚间,国内耐火纤维行业龙头上市公司鲁阳节能一连发布三位管理层人士解聘公告,分别为分管财务、人力和审计工作的财务负责人姚永华、副总经理袁怡以及审计部负责人李枫。同时解聘公司三大关键岗位负责人,这在A股市场极为罕见,此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市场热议。接下来,每经资本眼专栏记者将就该事项展开探究。
三大管理层同日突遭解聘,公司人事巨变持续
根据公司公告,3人被解聘后均不再担任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而根据公司此前相关公告,姚永华和李枫均于2023年10月上任,袁怡则于2024年4月就职,三人原定任期均将于2026年5月结束。也就是说,三位管理层负责人并非因任期终止而离职,目前距离任期届满还有10个月时间,其中袁怡任职时长不足本届任期的2/3。对于解聘原因,公告中仅笼统表示,基于公司发展需要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每经资本眼专栏记者致电鲁阳节能董秘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公告,大体情况就是这样的,并未就该问题做进一步说明。
同时,鲁阳节能本次人事变动似乎较为迫切和突然,并未找到相关岗位的继任者,就直接宣布解聘,并表示由公司总裁Brian Eldon Walker代行财务负责人职责,以保证公司的日常运作及财务工作的有序展开。
每经资本眼专栏记者注意到,该公司自去年开始,管理层就更迭频繁。比如去年4月,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鹿晓琨,副总经理郑维金、马中军、赵生祥,董事会秘书刘兆红接连辞任公司相关职务。这几位都是在公司任职少则10年,多则20年以上的元老级核心高管。去年11月,秦晓新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任职时长则不足两年;今年4月,唐源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任职时长更是不足一年。
尽管上述人员的职务、任职时长各有不同,但根据公司公告,他们均是因个人原因主动提出辞职,而非被解聘;而且公告中均对相关人员对公司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和感谢,可以说是“好聚好散”。两相对比之下,本次三位管理负责人的离开,则是直接由公司发布解聘公告,也没有按照以往惯例表达谢意,更像是“被动出局”。
公开资料显示,鲁阳节能是一家专注于耐火纤维生产的中外合资企业,其主营业务包括:陶瓷纤维、可溶纤维、氧化铝纤维、轻质莫来石砖等耐火保温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外资控股的奇耐联合纤维亚太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奇耐亚太”),其在2015年成为公司控股股东;随后在2022年通过要约收购进一步巩固绝对控股权,目前持股比例达52.30%。
在这一控制权转移过程中,公司的管理层也发生了巨大变动,2023年创始人鹿成滨在任期届满后卸任董事长,随后就发生了上述多名元老级高管集体辞职事件。公司董事会则由奇耐亚太全面接手,包括监事、董秘、财务总监在内的管理层全部“大换血”。由于外资股东的入主,这些新上任的管理层,有着非常鲜明的外企工作背景。上述已离任的秦晓新、唐源以及本次被解聘的姚永华和袁怡等,都曾有过外企相关工作经历,比如姚永华2004年至2008年任通用电气维高格雷石油设备有限公司财务总监;2008年至2020年7月历任国民油井华高石油设备有限公司(“NOV”)中国钻机方案事业部财务总监、中国区财务总监,NOV井下工具事业部全球财务副总裁等,外企履历相当丰富。但是上述几位管理层人士,在该公司的任职时间最多只有两年左右,且未达到原定的任期截止时间。
整体看,近两年鲁阳节能经历了原始本土创业团队大量退出和具备全球视野的新管理团队动荡不定的相对“混乱”局面。随着创始人鹿成滨的离任,在中国现有企业生态下,原有创业团队的退出属于正常现象。但后面新上任的多位具备外企背景的管理层人士似乎也“水土不服”,来去匆匆。而根据公司总裁Brian Eldon Walker过往履历,其有着长达18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公司管理层目前面临的动荡局面,着实让人感到意外。
那么,管理层的频繁变动,是否会对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继任者预计何时到位?鲁阳节能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的生产运营现在是正常进行的。至于继任者问题,公司在做这个事情了,具体时间暂无法确定。目前总裁代行CFO职责,公司也在尽快招聘新的人员来做他的工作。
管理层“大换血”后公司业绩持续承压,高分红策略能否持续?
与鲁阳节能的管理层大震荡同步发生的,还有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大幅预减。
7月15日,公司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盈利7921.72万元~9682.11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3.21%~61.72%。对于业绩下降的原因,公告表示,受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及部分石化行业项目客户开工进度延迟的影响,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由于产品价格承压以及产品销售结构的变化导致利润率下行,此外公司相关运营成本及费用支出因具有一定刚性特征,未能实现同比例缩减。收入下降叠加成本费用压力,最终导致本期利润减少。
其实,该公司净利润下滑,早在2023年就初见端倪。根据公司公告,2022年净利润创出历史新高,达到5.82亿元,且截至该年度,已经持续7年保持正增长。但从2023年开始,公司业绩开始“变脸”,净利润逐渐下滑,陷入平台期。2023~2024年净利润分别下滑15.7%、2.42%至4.92亿元、4.8亿元;而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又进一步大幅预减。
那么,鲁阳节能近年来业绩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公司2023年报,受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下游陶瓷、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对陶瓷纤维产品需求量下滑。另外,近几年来国内同行业企业产能建设增加,陶瓷纤维低端保温类产品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也就是说,下游建材等行业需求持续不振导致公司核心业务陶瓷纤维产品增长停滞,叠加行业竞争加剧,公司原有的盈利护城河正在被不断削弱。
面对上述发展困境,现任管理层也在积极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根据公司年报以及互动易平台相关资讯,公司把增长的希望,主要寄托在控股股东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与落地上。比如从2023年开始新增的工业过滤制品和汽车衬垫产品两块业务,就是意欲通过收购大股东旗下资产为公司注入“新增长引擎”。公司在5月14日回复投资者有关盈利增长点的提问时对这一规划进行了具体阐述:通过大股东技术引进与业务整合,公司主要业务由单一的节能产品,拓展成为节能、环保、新能源三大业务,公司将紧抓节能减碳大势,在巩固耐火保温市场行业龙头地位的基础上,做好工业过滤、排放控制、新能源电池业务的拓展工作,利用大股东新产品赋能,通过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却并未尽如人意。根据公司近两年的财务数据,上述两块被寄予厚望的新业务,2024年度营收金额合计约3.02亿元,仅占公司总营收的8.55%;2024年其毛利率分别仅为10.89%和17.15%,远低于核心业务陶瓷纤维产品的32.08%。这两块业务能否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体量,提升盈利能力,抵消传统主营业务下行带来的冲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国联民生证券研报也指出,公司收入增速承压,预计主要源于偏弱的陶纤需求景气度及部分新并入业务(汽车衬垫业务)处于融合调整期。
由此,每经资本眼专栏记者惊讶地发现,该公司的管理层大震荡和业绩波动,都始于2023年公司控制权转移之后。那么,公司业绩持续承压是否还与管理层频繁变动有所关联?上述鲁阳节能工作人员表示,她不太清楚。
鲁阳节能作为陶瓷纤维行业龙头,近年来被市场和投资者称道的,还有它的持续高分红策略,甚至被称为“现金奶牛”。
据同花顺数据梳理,该公司自2006年上市以来,已经累计分红19次,派现总额共计约27.72亿元。而公司在股权融资上又极度克制,仅在2006年IPO时募资2.68亿元,以及2009年增发募资3.4亿元,合计募资约6.08亿元。公司上市以来的分红总额约为募资总额的4.6倍,公司对于投资者回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而该公司真正实施高分红策略,实际是从2017年开始的。根据公司财务数据,2017~2024年,每年度分红总额占当年度公司净利润的比例(下称“分红比例”)平均值约76.59%。其中,除2019年分红比例较低外,其余年份分红比例均在60%以上;2020年公司更是在年度分配方案之外,又增加了一次中期分红,该年度合计分红总额高达4.34亿元,分红比例117.22%,均创历史之最。公司也由于持续的高分红策略成为高股息的代表,据Choice数据显示,2024年度公司股息率超6%。
那么,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大幅预减,是否会影响其持续多年的高分红策略呢?鲁阳节能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分红的问题暂无法回答,这个要看年度的经营情况,董事会也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虑。同时表示,公司发布有《未来三年(2025~2027年)股东回报规划》,如果不调整的话会按照这个规划执行。
每经资本眼专栏记者查阅了上述规划,在满足现金分红条件时, 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应不低于当年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20%,且任意三个连续会计年度内, 公司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该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只是,在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大幅预减的情况下,若下半年业绩无法获得大幅提升,全年可分配利润预计将相应减少,按现有股价水平进行估算,即使保持往年的高分红策略,其股息率也会相应下降,这只“现金奶牛”的成色也可能有所“褪色”。
软件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